日前,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推进物流大通道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简称《行动计划》),重点推进11条物流大通道和85个节点建设,力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物畅其流、集约高效、智能绿色的物流大通道体系,通道集聚和辐射效应充分释放,服务功能和物流效率明显提升,支撑国家战略实施能力大幅增强。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徐成光表示,大力推进物流大通道建设,旨在以问题为导向,破解难题,实现物流全链条无缝衔接,“纲举目张”地构建我国物流服务网。
1.
目标设置:
破解难题 补齐短板
“物流大通道并非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而是在既有和规划的综合运输通道基础上,以物流发展需求和制约发展的问题为导向,立足运输全链条无缝衔接、物流运作一体化,着力破解相关政策、标准‘跨区域、跨部门、跨运输方式’不统一以及物流服务保障‘硬件通、软件通、机制通’等问题。”论及物流大通道与当前综合运输通道间的关系,徐成光表示,物流大通道是综合运输通道的一部分,建设物流大通道意在集中力量破解综合运输通道建设难题,补齐发展短板。
他坦言,近年来,尽管我国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并将降低物流成本作为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来看,物流业仍存在着基础设施衔接不畅、货运结构不合理、枢纽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跨区域跨部门政策不协调等瓶颈制约。
此次出台《行动计划》,就是想借力物流大通道这一涵盖多种运输方式,跨区域、长距离、高强度货物流动走廊,推动我国物流服务网建设,从而加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提高物流业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2.
要素选择:
着重考量货物转运集散功能及货物通过量
哪里是短板?如何确定物流大通道节点布局?
徐成光解释,节点布局过程中,着重以货物转运集散功能及通过量为主要考量依据,并综合了枢纽(城市)交通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特定货类分布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等因素。在此基础上,《行动计划》从三个层次提出了85个节点,即国家骨干联运枢纽(城市)、区域重点联运枢纽(城市)和陆路沿边枢纽。
据了解,在此基础上,枢纽(城市)建设将突出三个特点:
一是强化枢纽城市的主题功能。按照枢纽城市层次、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在特定货类运输中的地位及城市内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层级等条件,明确枢纽城市建设的重点和方向。
二是强化枢纽城市建设的系统性。
按照全链条的理念,推进城市对外运输通道、重点园区项目集疏运系统、相关标准规范和政策等要素协同发展,消除“梗阻”。未来,货运枢纽(物流园区)、港口集疏运系统建设等方面有望享受政策倾斜。
三是强化与地方人民政府合作。
充分调动枢纽城市人民政府的积极性,强化央地政策协同,形成合力,将枢纽城市打造成为提升物流大通道综合效能的“引擎”。
3.
务求实效:
五大任务确保行动强力推进
《行动计划》被认为是未来一段时期指导国家骨干物流服务网络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将在物流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和全局性的地位。
为了确保“行动”持续推进、有效落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五项任务:
一是优化网络货运结构。着力推进通道内铁路货运、内河水运发展,加强公路繁忙区段扩能改造,连通重点沿边口岸,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合理引导铁路和内河水运在长距离、低附加值货物运输的分担比例稳步提升。
二是改善节点服务功能。以联运枢纽所在城市为核心,推动建设一批影响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并配套完善城市对外运输通道、强化城市内重点港站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全面强化枢纽(城市)辐射能力。
三是提升货运组织水平。在通道内对先进运输组织方式进行先行先试,重点强化多式联运及同一运输方式干支运输的协同高效。
四是强化运行协同管理。在通道上推动建立区域间、部门间政策的协调联动机制,力求在规范治理超载超限、统一执法尺度、完善公路收费政策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五是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重点在通道内推动建立由物流单元、运载单元、运输工具、转运装备组成的运输装备标准体系,推进跨部门政务信息互联互通。
“下一步,我们将强化部门间分工协作以及与通道沿线地方人民政府的上下联动,通过试点示范推动各项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力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物畅其流、集约高效、智能绿色的物流大通道体系,全面带动和提升全社会物流服务水平,在物流业‘降本增效’实现新的突破,对国家战略实施的支撑保障作用大幅度增强。”徐成光称。
让物流“经脉”更畅通
人的身体构造非常奇妙,尤其是全身的经络,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和人体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中医治病,无论是针灸还是汤药,总以人体经络的畅通为前提。
比之物流,同样如此。经过多年建设,我国物流成本已从占GDP 20%降低到16%,取得了不小进步,其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园区建设乃至于多种运输方式的发展方面均发展迅速。但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物流成本仍然相对较高,与一些发达国家更是有显著差距,一大原因就在于“经脉不通”。
比如在交通运输方面,高铁、航空网络越织越密,物流效率显著提高,但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成为影响整体运输效率的“痛点”;结点建设方面,国家、区域、省市各层级物流中心均有布局,大大小小的物流园区星罗棋布,但枢纽辐射带动作用依然不强;智慧物流方面,各种“互联网+物流”概念让人目不暇接,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平台屈指可数。
由此可见,我国物流行业早已有了强有力的身体,却因“经脉”不通而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建设效果。对于这一痛点,各省市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岁末年初之时,云南、湖南、重庆等省市纷纷发布物流业“十三五”规划,对“构建物流大通道”均多有着墨,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科学布局物流通道和物流节点已成共识。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同样明确提出以11条物流大通道和85个节点建设为发力点,为全国物流服务网建设“舒经活络”。
的确,打通物流大通道,我们缺的不是基础设施建设,而需要在既有和规划的综合运输通道基础上,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对堵塞经脉的“堵点”进行疏通。只有“经脉”畅通了,才能让物流发展的血脉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