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搞好我市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昨天下午,由武汉市金融工作局和长江日报联合举办的“金融助力自贸区创新发展——‘自贸区时代武汉金融业机遇’高峰论坛”上,武汉市金融工作局有关负责人指出,武汉市在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建立科技金融结合机制方面大胆探索、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全面开展,为自贸区金融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市科技支行达18家,位居全国第一,科技金融成武汉独特名片。
武汉市金融工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很快,法人机构32家,武汉已成为中部金融机构集聚的洼地。
科技金融成为我市独特的金融名片,汉口银行和东湖高新区形成了投贷联动的模式,投贷联动的余额已经达到了3.76亿元,对应投资总额达到23.23亿元,全市科技分行科技支行达到18家,为全国最多,武汉科技金融指数成为全国首个科技金融指数。
金融机构抢抓自贸区创建区域,创新服务体制机制,为自贸区融资跨境贸易、投资结算等业务开展专项支持,逐步建立融入全球投资贸易创新的新体系。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我市围绕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的中心工作,加快实施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区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以自贸区建设为新起点和新契机,打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新业态,加快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开放推动设立民营银行、外资银行参与的中外合资银行,引进更多外资金融机构,推动更多金融机构创新更多服务于高端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和大众创业的金融服务产品。大力推进科技保险和再保险的试点,积极推进企业债券、企业资产证券化市场建设,探索发展武汉金融发展的新模式。
由于自贸区仍在探索,相应详细政策尚未完全出台,政府部门也正在加紧制订。湖北省外汇管理局推进自贸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嘉丽表示,湖北省外汇管理局有关自贸区的政策,将以促进自贸区贸易便利化为目标,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提升水平为内容。武汉市商务局市场秩序处处长杨晶也表示,目前,市商务局已起草《中国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商业保理业务管理办法》(讨论稿)。
作为学术领域的专家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过文俊指出,湖北自贸区是唯一定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自贸区,武汉片区更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金融机构为区域内的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跨境服务。
面对武汉进入自贸区时代,企业家代表、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王学海表示,中国企业想在国际市场有一席之地,必须要走国际化路线。与国外医药企业相比,中国医药企业还有很大规模差距,中国民族工业如何发展,如何缩小差距,甚至赶超外资企业,走出去了解和学习国外技术十分重要。
论坛当天,来自武汉市金融工作局、湖北省外汇管理局、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发改局、武汉市商务局和武汉市经信委等政府部门,以及在汉的银行、保险、券商等金融机构和部分园区企业100多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金融如何助力自贸区创新发展。
自贸区武汉片区日均新增56家企业
自湖北自贸区4月1日挂牌以来,武汉片区平均每天新增56家企业,自贸区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多重利好。
据统计,4月1日以来,新增市场主体3422家,平均每天新增56家企业。1-5月份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6.8亿元,同比增长30%,引进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50亿元以上项目9个。
自贸区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多重利好。自贸区的发展将助力湖北经济引进来走出去,助推内陆经济融入全球化大潮,为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自贸区范围内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大激发市场经济活力,创新创业将更加活跃。
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商业保理业务今年将有突破,首家商业保理公司正在注册中。
在湖北自贸区的主要任务中,明确支持商业保理业务发展,探索适合商业保理业务发展的监管模式。近两年商业保理公司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16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商业保理公司已突破5000家,较2015年底翻了一番。但武汉目前只有9家。
目前,市商务局已起草《中国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商业保理业务管理办法》(讨论稿),近期准备提交相关部门讨论修改完善。同时,自贸区内第一家商业保理公司已通过名称预审,正在办理相关注册手续,这是一个突破。
外汇管理政策助力自贸区建设
湖北自贸区总体方案中的外汇管理政策,以促进自贸区贸易投资便利化为目标,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主要内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目前,外汇管理政策中,直接投资管理大为简化,企业可凭相关资料直接到银行办理境内和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而且外汇局还取消了境内和境外投资年检,改为实行直接投资存量权益登记,企业可自行在网上或者通过银行办理。
外债管理方面,统一中外资企业的借债标准,符合条件的中外资企业均可自主开展跨境融资。允许自贸区内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结汇,扩大境内外汇贷款范围,允许符合条件的融资租赁业务收取外币租金。
湖北自贸区金融创新需个性化,主要是探索与自贸区相适应的本外币账户管理制度,可开展跨境双向业务;支持自贸区内设立银行,发放境外人民币贷款;丰富自贸区内的金融市场主体,允许自贸区内的银行或者相关机构和境外银行开展跨境合作;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四板市场。进一步发展完善自贸区的各种要素市场,包括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票据交易中心,以及即将准备在武汉片区落地的PPP资产交易中心等。鼓励境外天使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在自贸区开展业务,开展支持产权质押融资,推进专利保险试点等。
过文俊建议,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内民营企业在武汉片区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特别是借鉴硅谷银行的经验,创建以科技金融创新为特色的民营银行,从而更精准支持中小科技企业为代表的新民营经济发展。
他表示,湖北自贸区是唯一定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自贸区,武汉片区更需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推动金融机构为区域内的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跨境服务。
此外,还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股权投资基金集聚,推动产业转移。充分利用长江产业带基金,以及母基金撬动母基金群和子基金的作用,通过这样的集聚效应支持武汉片区的科创企业,充分利用股权投资快速发展。
开展以资本项目可兑换为重点的外汇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本外币账户管理体系,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的便利化;开展以资本项目可兑换为重点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拓宽自贸区内企业资本项的结汇用途;支持自贸区内企业根据自身经营和管理需要开展集团内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
企业有强烈走出去的欲望
嘉仪通是一家从事精密仪器的企业,也是武汉市的城市合伙人企业,目前客户群体近一百个,嘉仪通有强烈走出去的欲望。希望自贸区给企业搭建平台,协助其进行法律和知识产权认证,“我们在上海做了相关认证花了几十万,但是在武汉是没有,自贸区里面也没有。”另外企业走出去,还需借助世界顶级学术会议或者展会平台,希望政府在这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
自贸区建设要重视三个方面
武汉自贸区的建设要重视三个方面:一个是“一带一路”,一个是科技金融,一个是投融资要素市场。这三个方面打造好了,未来金融在武汉在湖北在自贸区可能会有大的用武之地。在“一带一路”中,怎么样服务武汉优质企业走出去,自贸区需要突破什么?关键就是把资金结算平台放在武汉。关于要素市场,建议在自贸区建立市场,把投资人,投资基金、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包括个人和需求单位联系起来,帮助发债。”
民营企业“走出去”很重要
王学海介绍,人福医药近年来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学习国际的先进经验。他坦言,中国民营药企如果一直在本土市场和本土企业打价格战,就是恶性循环,永远没有利润做研发,所以人福医药比较早的走出去了,2009年在非洲建了两个药厂,在美国新泽西也设立了公司和研发中心,中国武汉和宜昌设立了两家通过美国FDA认证的工厂。国际化推动了出口拉动了公司产值,培养锻炼了国际化人才,了解国际医药市场如何运作,国际医药企业如何发展,了解人福的问题在哪里从而解决。目前人福医药有六十多个药品在美国销售,并且每年在逐步扩大。
王学海坦言,目前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和发达国家有很长的距离,辉瑞公司一年的研发投入是中国所有医药企业研发投入的三倍,他们一个产品全球销售100亿美元,中国最大的药厂广药集团销售200多亿人民币,100亿是王老吉凉茶,真正的药品企业也就是100多亿。中国企业想在国际市场有一席之地,国际化是必须要做的。
大家去医院看病,大部分的利润是被外企赚走的。中国企业一瓶输液药卖1块钱,还没有矿泉水贵,但国外企业肿瘤药一支要三万多,他们做出来的药拯救了人类的生命,一个药研发投入几十亿美元,所以肯定要卖得很贵。客观上中国医药行业80%以上的利润被这些企业挣走,我们和外国企业还有很大规模差距,中国民族工业如何发展,如何缩小差距,甚至赶上他们,走出去了解国外的技术很重要。去年人福医药研发投入是5.6亿人民币,在国内是前十名,但确实和别人研发经费有差距。我们一年的销售收入100亿人民币,都拿去研发也不够。这是客观形成的差距,如何弯道超越、后发赶超,一定要走出去。
国际化让人福了解到,美国有很多的技术需要学习,该公司去年花了5.5亿美元把美国最先进的麻醉药技术引进来,这个药美国市场一年销售25亿美元。
银行将积极帮助企业成长
“建行光谷自贸区分行4月6日正式成立,属建行省分行直属管理的二级分行。我们现在主要在两个方面可以帮助到企业:一是随着自贸区商事制度的改革,企业家以及上市活动可以委托银行办理,二是宏观政策咨询,建行今年做了大量跨境融资以及资金引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