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8月29日,京东宣布在西安的无人机产业发展计划落地,分别与陕西省韩城市政府、麟游县政府、龙浩集团、西部机场集团、西北工业大学等合作方签署合作协议。此前,京东已经与四川省达成合作,未来将在四川建立185个无人机机场,而顺丰也要在湖北鄂州建立机场作为国际核心枢纽。
这种种迹象表明:无人化商业时代即将来临。业界也认为,技术新红利正在重塑中国物流价值链和物流产业新格局。
无人物流悄然而至
在空无一人的仓库里,一台台机器将货物从货架送到包装工作台,准确识别货物后,分拣出需要的商品,打包后放在传送带上。这样的场景不再仅出现于科幻电影里,而是智能化仓储物流的生动写照。只需再加上一个“分拣机器人”,无人化仓储就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在今年ICRA(机器人与自动化会议)的展会上,京东首次展出了智慧物流的全体成员。这些成员包括京东的快递机器人、智能搬运机器人、三轴六旋翼无人机、仓库巡检无人机以及无人配送车。据了解,无人机是刘强东布局京东智能物流体系的重要一环。今年以来,京东已经制定了包含干线、支线、末端配送的三级通航无人机物流网络战略,并将无人机飞控调度中心、研发中心、飞服中心、制造中心等一系列配套技术正式落地。据悉,京东无人机于今年6月在西安和宿迁两地相继实现了常态化运营。
伴随着无人化物流时代悄然而至,全球各大物流企业开始应时而行。在国外,UPS、Fedex、DHL、法国邮政等多家大型物流公司以及谷歌、亚马逊等大型厂商早已着手无人机送货业务。2015年底,亚马逊推出的新版快递无人机就可以在高空飞行15分钟,时速达到88km/h。
随后,亚马逊推出的Prime Air增加了许多新技术,使配送功能进一步升级。在国内,无论是京东、顺丰、还是菜鸟,都从2016年开始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比重,用以加快物流行业的升级换代。
无人机、仓储自动化机器人设备、自动分拣、大数据分析系统,以及信息化系统支撑等,在我国物流业中逐渐成为标配。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无人物流”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各大物流企业之所以在“无人物流”方面频频作为,其根本原因是为增加资本投入的吸引力。物流无人化是未来行业的风向标。具体来说,无人化物流融合了几乎当下所有的热点技术,这使得它不仅成为了聚集资本和催生市值上涨的强有力工具,也是物流业竞争中的杀手锏之一。
物流企业纷纷迎战
从最早亚马逊宣布启动无人机“最后一公里”货运计划开始,目前国内已有顺丰、京东、苏宁、中国邮政等多家企业投入到无人化物流的大战中,智慧物流的战场早已是硝烟弥漫。
7月13日,顺丰宣布大型物流无人机总部基地项目落户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投资总额达到7.4亿元。顺丰方面称,该基地的首期目标是致力于大型物流无人机的相关试验;二期目标的重点则放在四川省区域内的无人机运行网络和基地建设。
苏宁则将正式启动“两网一平台”的建设。苏宁物流研究院副院长孟雷平表示,物流领域的所有技术都是为电商零售的场景来服务的。无人机在物流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有用武之地。孟雷平告诉媒体记者,“我们希望借助苏宁在基础设施上的优势,帮助无人机等各种新技术在物流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今年8月初,京东宣布在江苏昆山启用无人分拣中心。该中心最大特点是,从供包到装车全流程无人操作。与此同时,阿里旗下的菜鸟网络也宣布,自己打造的中国最大机器人仓库已在广东惠阳投入使用。
相比较而言,京东与顺丰在无人机物流的投入力度最为突出。贯铄企业管理、贯铄资本CEO赵小敏称,顺丰与京东两家企业在无人机方面的战略部署各有侧重。顺丰是要打造专属机场,用以重新确立今后的市场定位。对于任何一家物流企业而言,一旦拥有自己的机场,基本可以在国际物流市场上雄踞一方。正如部分专家所言,京东打造的无人机场与顺丰机场的理念截然不同。顺丰将触角伸向货运机场,将来有望会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货运枢纽。而京东虽然在陕西取得了无人机飞行资格,但每次起飞之前都需要办理一个繁琐的手续。因此,京东的无人机飞行只是抢占物流领域的技术手段。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无人化物流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各大物流企业争相发力无人化领域将会给行业带来新的契机与挑战。
设定场景显优势
如今,菜鸟网络已经联合中国人寿设立了规模达85亿元的物流仓储基金,作为优化提升智慧物流基础设施的重要步骤。同时,菜鸟也在着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多天猫仓库内落地实施。今年6月,天猫位于广东的一个仓储中心推出了中国规模最大的智能物流机器人仓库。这些机器人通过算法控制,可以自动托举货物走动,还能互相避让、排队,使拣货效率提高三倍以上。
菜鸟网络对此表示,在过去的仓库中,拣货员在拿到订单之后,需要跑步到货架前分拣货物。由于一个订单往往有多件不同的货物,拣货员必须在仓库内来回跑动,以至于效率低下。通常,一个拣货员每小时只能拣100多件货物。现在与机器人配合后,拣货员每小时的拣货量提升了3倍不止。
业内人士总结道:物流无人化的最大优势就是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率双项结合。当前,物流产业正面临从互联网向物联网转型的转折点。物流仓储自动化、智慧仓库等现代化科技的出现,将原本独立运作的自动化模块通过信息技术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引发了物流业发展史上本质的飞跃。
据京东方面介绍,京东无人仓当前的存储效率是传统横梁货架存储效率的5倍以上。相应配置的无人机能够将传统人工配送的时间缩短数倍甚至数十倍。令人欣喜的还有,京东昆山无人分拣中心的分拣能力可以达到9000件/小时,供包环节的效率提升了4倍。据统计,在同等场地规模和分拣货量的前提下,无人机技术可使每个场地节省人力180人。
另悉,京东无人机技术的推广成熟,有助于改善传统乡村物流效率低、成本高、用户体验不好的现状,也为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创造了更多机会,提升了整个社会的资源流通效率。
不过,刘大成又提出:“从物流效率上看,物流无人化在重复作业、承重作业、非精确搬运作业和高速识别作业上比人工更具有优势。但无人化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处理复杂作业、柔性可变作业等方面,机器还不能替代人工。因此,企业不能为无人化而无人化,如果将人力与机器进行协作作业,即人做人擅长的,而机器做机器所擅长的,将有可能极大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因此,“无人物流”能否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与其应用场景和具体操作密不可分。
全方位普及尚需时日
有物流行业资深人士曾预测,在近五年乃至十年来,中国的机器人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其背后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近五年来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二是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需求。
由于快递员流动性大、用工成本昂贵,物流无人机设备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工荒、用工贵等难题。但智慧物流还在起步时期,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广度和深度都较低,再加上国家政策等相关因素,短时间内无人机只能在偏远地区运营。因而,尽管无人化物流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从就现阶段而言,全方位普及需时日。
目前,法律、技术、成本和运营等问题还阻碍着无人化物流的步伐。另外,无人物流面临的瓶颈包括跨境数据链路衔接不足、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完善、末端智能程度有待加强等等。
在智慧物流领域,工作人员与无人机器需要充分融合才能将智慧物流的蓝图完全实现;不少“单元节点”的无人化才刚刚起步,在作业效率、作业质量和投入成本上还不能与人工相比。
在赵小敏看来,各大物流企业还无法将无人机、无人仓进行大规模商用。在许多地区,物流无人化的成本远高于人工成本,想要达到成熟运用和系统集成,无人化物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传统物流因其投入大、利润空间小且资金链过长,很长时间都被资本所忽视。自2014年以来,政府对物流业给予了充分支持,促使其转变为衔接生产和消费的拉动性产业。这样一来,资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物流业的产品创新与体系整合中,而物流无人化正是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一大红利。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为加强物流业的“降本增效”,近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举措。政策的倾斜让资本大量涌入物流行业,有力地推动了物流业的智能化进程。
日后,物流无人化发展将聚焦于“人+无人”的模式,且不断升级。